第四百九十九章 情感之迷五-《一名隐士的前半生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人生如梦,那是因为没有主动创造,没有把握想象,甚至没有自我关照的批判。但人生如戏就不同了,你是主动在塑造角色,观众与你,沟通着哪怕是没有逻辑违背事实的感情。

    感情,是戏剧的灵魂,是人生的主线。

    在刚才万老师的表演中,在我们观看中,因为真实的情感,所以,肯定包含着某种真实的事实成分。我们从那情绪中恢复过来后,进入了短暂的沉默,在思考神经质状态下,有哪些合理的部分。

    我问到:“万老师,一个哲学家,给我们讲了两天艺术与情感,并且用表演的方式撩拨我们达到你期望的效果。请问,你是如何作出如此巨大的转变的?”

    万老师正在喝茶缓气,小胡的问题就接着来了。“难道,你二重人格的特点,如此鲜明?”

    “古代的哲学家,掌握了逻辑学过后,就以为自己能够解释这个世界了。其实不然。第一,解释世界,是所有科学甚至宗教都在做的事。第二,逻辑这工具,科学也在用,用得比我们还要好,甚至发展到数学思维的程度。如果哲学家固守原来的话题范围,进行内卷化的发展,必然进入故纸堆,离现实越来越远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呢?”小胡继续问到。

    “所以,不需要再在古人的框架内增加内涵了,必须走出去,扩充它的外延。并且,借鉴数学思维的方式,更新哲学的研究方式。我对艺术的好奇,对情感的研究,甚至对自然科学的了解,都是这个目的。”

    他晃了晃手中的茶杯,身体慢慢向靠背上一倒,做出气定神闲的样子:“中国人,不管搞什么学问,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。我就经常想到儒家的一句话:一事不知,儒者之耻。圣人对自己要求如此之高,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教导。前面,我虽然很气愤,但回想起来,也不是没道理。原来我说过,世道变坏,是从鄙视文科生开始的。因为丧失情怀的科学,容易让社会迷失方向。但回过头一想,你凭什么说,自然科学就没有情怀了呢?我虽然不能做自然科学的精通者,起码我要做知道者吧?”

    “知道者,也不容易,毕竟,科学知识如此丰富,隔行如隔山。”小胡这方面体会很深,毕竟,他是有专业背景的人。

    “不,我只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,他们与哲学有关的理论成果。毕竟,我们的都是逻辑,而且,我数学思维的能力,也不算坏,大概的了解,还是做得到的。”

    我问到:“你能不能举个例?”

    “当然,生与死,这是哲学的主题之一。当然,研究并且解释它的,还有宗教,也有医学。宗教搞个灵魂说,没证据。医学讲人形俱灭,只说结果,让人不舒服。但最近物理学,我是说理论物理学,有与哲学思想方法合流的趋势。比如,热力学第二定律,我刚才已经说过,关于熵增的概念。”

    这我倒是没听说过。我只知道,熵这个物理概念,表示事物内部的混乱程度。它出现快一百年了,它对改变人类世界观,有着巨大的影响。最早影响的,体现在上。荒诞文学的发展,就与这个物理概念有关。

    国外的荒诞文学,更多地是说世界本身是荒诞的。而中国的所谓荒诞文学,大致上只能归于社会政治话题。所以,在中国,也最多发展到黑色幽默的程度。

    比如王小波以及葛优的作品中,以正经的态度说胡话,就算是黑色幽默。“笑什么?严肃点!我们正打劫呢!”

    普通中国人,根本来不及思考死后的原因及结果,因为还没活好呢。况且,从诸子百家以来,神就从意识中退后了,人本身,树立到与天地并列的高度。我们只追求活好,故意回避死亡的存在,所以,不太需要那种生死哲学的宏大主题。

    “未知生,焉知死?”孔子早就定了调。

    真的不需要终极思考吗?不一定。毕竟,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现实。中国打倒了神,也不真信神。如何解释和对待死亡呢?求助于科学与艺术吧,毕竟思维的超越性,给了人们希望。

    “按热力学第二定律,宇宙自产生以来,最强的趋势是,世界的熵值是始终增加的。也就是说,事物应该是越来越混乱的。但是,我们看所有的生命,其实是秩序的表达。每一个生命体,是一个按精巧秩序构成的,当这个秩序越来越混乱,死亡就不可避免。”

    他这个观点引入生死话题,倒非常新鲜,我跟小胡又开始以好学生姿态,听他的演讲了。

    “于是,大问题来了。既然世界是越来越混乱的,这个熵增的趋势强大而不可违背,死亡和消解,不可避免地到来。但为什么,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,会有新的生命产生。生命生长的过程中,为什么会维持?当细胞全部被多次更替过后,我这个人,为什么还能够做到形散而神不散,站在你们面前?”

    “形散而神不散”,天才的比喻。这本来是我们小学时学习散文的概念。但用在人的生命特征上,是多么贴切啊。

    我们从小到大,组成生命的分子和细胞,不知道更换了多少次了。我们的长相身高皮肤及面容,也变得沧桑。但,我还是我,我的亲人认识我,我的朋友能够记得我,多年后的战友会,我们彼此都不会把对方叫错。

    “有人认为,所有生命体,是减熵的结果。要保持熵值的稳定性,在物理世界增熵的条件下,努力用其它减熵的行为,来保持生命的大致形态。比如,人类最主要的减熵行为,就是吃。我们吃的东西,主要也是生命体,是减熵产物。从菜叶到稻谷到牛肉,我们吃掉这些生命体,就是利用他们的减熵性质,维持自身熵值的相对稳定。”

    小胡问到:“既然可以减熵,是不是人类理论上,可以永生呢?如果减熵速度大于增熵速度,还可以返老还童?”

    “不可以。逻辑漏洞来了,注意听。虽然我们吃生命,是为了减熵。但这个行为本身,却是增熵行为。毕竟,如果生命体相安无事不互相吃的话,地球要平稳些。用一个增熵的行为达到减熵的效果,终究有一天是要坍塌的。这个逻辑矛盾,与哲学家们所探讨的生死矛盾,简直有惊人的相似性,所以,我说,物理学与哲学合流,这是一个成果了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