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八十二章 底盘与动力-《一名隐士的前半生》
第(3/3)页
框架之所以强大,在于它严重影响你的判断。我们所谓有客观,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主观。所有的主观,都是在理解框架的基础上完成的。越是深刻的记忆越容易形成框架,越是牢固的框架,就越是能够让你自洽。与社会与他人与自已融洽,形成自以为的幸福。
我们还可以这样说,不仅认识外部世界,就是认识他人的内心世界,我们也用投射法,用自己的框架来分析别人。比如古老的心灵沟通办法:将心比心。
在一个融洽的社会里,大部分人的生活经历相似,心理判断的框架也就是相似形了。所以,理解他人的利器,就是将心比心。
任何思想工作,大概都离不开将心比心的方法。我在部队时,指导员给我们做的思想工作,就是将心比心。比如两个战友打架了,一个说对方先骂我,一个说对方先动手打我,找到指导员评理。指导员先各打二十大板,指出骂人和打人者都不对。但这不是目的,目的是要让两人融洽起来。怎么办?用将心比心法。
对骂人者说:你骂别人,别人肯定受不了。你自己想想,要是被别人骂了,你愤怒不愤怒?对方只好承认,我骂别人不对。
对打人者说:君子动口不动手。别人骂你,但是,你自己想想,平时,你就没骂过别人吗?即使你没当着面骂过,也背后骂过吧?即使没骂出声音,也在心里骂过吧?但别人动手打过你吗?骂人一阵风,吹过就算了,你当没听到,也就没伤害。但是,你打人,给别人造成的痛苦是生理的,真实的,对不对?对方只好承认,自己不该先对手。
于是,这就有和谐基础了,两人在指导员的威逼利诱下,终算握手言和,仿佛自已觉得还对不起对方。
推广到社会的各种心理和情感影响,这种方法极为普遍。甚至这样说,不用这种方法,人与人就难以顺利沟通。我大学时,按大纲要求,学计算机原理,结果,听了两周理论课后,同学们都发现听不太懂。找老师,表达焦虑。老师说到:“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,最开始一个月,我也没听懂,你们慌什么?”
我们马上就释然了,根本不怕后来的课程。
在部队时,学擒敌甚至战术,刚开始都是有困难的,尤其是新的难度动作。但班长鼓励我们的办法,也是这一套。“所有战士,包括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,我们多长了一个脑袋?”我们马上就有信心了。毕竟,班长跟我们一样,只有一个脑袋。对个别接受速度慢的战友,班长的鼓励是另外一套:“你好歹还是个初中毕业,以前我有个战士,小学都没毕业,身体比你差多了,他苦练两个月,都成功了,你有啥难的?没事,练练就好,说不定,你还有自己没发现的天赋呢。”
将心比心这种办法用多了,就会带来一个副作用,就是攀比心。如果把将心比心当成习惯框架,用来分析社会一切问题,就会让自己的判断,建立在与别人的观察之中。
比如,自己没考上大学,不是找自己努力或者聪明程度的原因,总是归于别的因素。“他凭什么考那好?还不是运气?他跟我上一样的中学,老师也一样,也不比我多长个脑袋,他力气还没我大呢。”
或者对同乡有钱人,总是这样理解:“他跟我从小玩到大,跟我是一样的人,也没见聪明能干到哪里去,挣这些钱,要不是黑来的,要不是走了狗屎运,反正,我不服。”
因为将心比心的长期无意识习惯使用,导致一种错觉,觉得别人想的都应该是与自己一样的,别人的结果也应该跟自己一样。
如果不一样,就很痛苦了,就得找理由了。理由,大不了是机遇命运或者腹黑或者不道德等。在中国,为富不仁的理念深入人心。因为将心比心,大家应该一样富,他富得太多了,肯定是不仁造成的。
这种对别人成功评价为不仁的方法,也得到另一种平衡。我至少比他有道德。这个结论肯定是不对的,并且,它导致另一个错误的常识:越穷越道德,我穷我有理,越穷越光荣。
山里人世风纯朴吗?山里人穷,民风纯朴是一种心理平衡似的自我评价,只是因为他们一是不知道该怎么狡猾,二是根本狡猾不过城里人。没见识没能力,只好在道德评价上找补回来。
“将心比心,肯定是普通人的办法了吧?”我提出这个结论,就看他们有什么新观点。
“这就是高手的困难了,他的心总是得不到别人的理解,所以选择沉默。老子写道德经也是被关尹子逼的,况且,这么多年了,我们也没真正懂它。”万老师对哲学思想的爱好,是他的框架。
“当然,低手也有可能孤独。”我说到:“我在部队时,班长最怕带那些道理听不懂的兵,因为他们只会线性思维,无法将心比心的。”
小胡没说话前,就自顾自笑出声音来了,在黑夜中,显得过分突兀。
“线性思维与将心比心,其实也是有产物的,只不过,成了大家的笑料。在古代有一个笑林广记写了这么一个故事。一个人,梦见了朋友,第二天问这个朋友,昨晚是否也梦见了他。结果朋友说没有梦到。这个傻子居然愤怒了:我都梦见你了,你凭什么没有梦见我!”
他继续傻笑,但声音有点惨。“其实,这种对感情和心理的态度,每个人都有过吧?我也曾经是那样想的,十几年都没醒。”
我知道,他不仅是在自嘲,这可不是表现高级幽默的场合,他是真的在自责或者说自怜。
单相思的人,不就是傻子么?
第(3/3)页